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且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提高公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能力,近日新修订的地震自救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详细介绍了地震发生时的应对策略和自救技巧,旨在指导个人和社区做好地震应对准备工作。通过按照指南的要求进行演练和培训,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救意识和应对能力,为应对地震做好充分准备,减少灾害损失。然而,仅仅掌握地震自救指南不足以应对所有风险,大家需要进一步了解地震预警系统和紧急疏散措施,以全面提高自身安全水平。
●地震逃生要点把握“黄金12秒”:
勿慌乱、先躲避、后撤离、找空间、保护头、忌电梯
●被困怎么办
存体力 传信号 等救援
●避震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 震后快速撤离
●避震正确姿势
伏地 遮挡 手抓牢
1 不同场景如何应对
室内
1.近水不近火
保持冷静,快速判断自己所处位置和震动状况,就近躲避在厨房卫生间等小开间房屋内,近水不近火;伏而待定,保护头颈部。
2.远离坠落物
不要站在窗边和阳台上,以免被坠落物体伤害;若在教室或图书馆,远离书架,躲避在书桌下方,双手抓紧桌腿。
3.不乘电梯不恋物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跳楼或破窗而出,要选择步行下楼,撤离时要遮挡头部以免坠落物带来伤害。
教室
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者跳楼;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影剧院、体育馆
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商场、书店、展览馆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处就地蹲下,注意保护头部;避开玻璃门窗和玻璃橱窗,也可在通道中蹲下,等待地震平息,有序撤离。
户外
1.尽快到开阔地带
2.远离高大建筑物
避开楼房、玻璃幕墙、立交桥、过街天桥、高烟囱和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建筑物或易跌落的大型物件。
3.远离危险环境
远离水坝、陡峭山崖以及易燃易爆、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工厂或设施等。
2 地震逃生避险三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地震马上往户外逃
真相:如果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应首选室内避震。
地震发生在瞬时,人在出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伤的概率较大;屋顶的砖瓦、广告牌、玻璃墙等也都有倒塌的危险;住在高层的人如果都同时往外逃,容易发生混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误区二]躲入衣柜等家具里
真相:大衣柜虽然结实,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到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
[误区三]趴在地上或者躺着等待救援可以节省体力
真相:最好的姿势是:双手护头、曲身侧卧(保护脊椎)。
地震发生时躺卧或趴着的姿势都是很危险的,这样会使身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废墟等物体击中的几率比站着时要大五倍,而且躺卧也不利于身体的灵活活动。
3 冬季地震室外避难如何保暖?
发生严重的灾害后,被迫滞留在外,如果遭遇寒冷天气,容易患上低温症,提前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保暖方法,有助于渡过难关。
最好能找到睡袋或空气垫,这样休息时,就不用直接躺在冰冷的地面上。如身边没有睡袋或空气垫,可以在地上铺上硬纸板,然后将一些塑料泡沫盒裁剪好后铺在上面。
报纸也可以用来保暖,将报纸揉搓后垫在外套里面。它们会形成一个微小的空气层,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起到保暖效果。如果感到腰腹部或其他部位受凉,可将两张报纸裹在腰腹部,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将其固定,可以有效保暖。
此外,还可以使用塑料袋来保暖。将揉搓后的报纸放入塑料袋内,然后将双脚伸进去,可以迅速提高温度。但要注意,如果长时间将双脚或其他部位包裹在塑料袋内,可能会引起出汗,导致湿气滞留,反而增加了寒冷感。因此,塑料袋保暖的办法不适合长时间使用。如果脚趾头感到冰凉,可以用水果包装网套裹住脚趾头,再穿袜子。户外探险常用的聚酯薄膜毯,具有很强的保温效果,披裹在身上可防止热量散失。灾后如果没有充足的生活物资,也要想方设法寻找一些材料,做好防寒保暖,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4 收到预警信息怎么做?手机如何设置地震预警功能?
地震发生时,如果能提前收到预警信息,多抢到一秒,便多一分生机。如何设置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以下是不同型号手机设置地震预警功能的操作步骤:
(1)华为:
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2)小米:
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
(3)荣耀:
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
(4)OPPO/一加/真我:
设定→安全→SOS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地震警报。
(5)vivo/iQOO:
天气App→设置→地震预警→启用地震预警服务。
(6)苹果/三星/其他手机:
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
地震发生后,在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地区,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视、广播等不同渠道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可以给人们带来几秒甚至几十秒的紧急避险时间。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看清地震预警等级和本地预估烈度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避险措施。如果预警等级较低、本地预估烈度较小,则不必过分慌张,注意可能会高处坠物的地方即可。如果预警等级较高、本地预估烈度较大,此时此刻的每一秒都非常重要,容不得犹豫。
地震发生时,阳台、电梯间、窗户附近都是极其危险的,一定要远离。应该迅速地判断自身所在的环境,如果在室内,应尽快撤离建筑物,赶到户外空旷的地方去。时间来得及的话,也可以顺手关闭电源、煤气,防止火灾和爆炸。如果楼层太高或时间非常紧张,来不及离开房间,那么一定要第一时间拿起靠垫或枕头护住头部,屈身降低重心,躲到开间小、有承重墙的房间去,并牢牢抓住牢固的物体,防止晃动。等到震感结束后,再迅速逃出室外。
如果你本身就在户外,也并非是万无一失了。这时要观察周围的环境,远离楼房、立交桥、广告牌等高大建筑,同时也要小心高压线、电线杆等设备,就近选择空旷地带避险。
综合新华社、国家消防救援局网站等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
请查收修改后的地震自救指南
立即下载